杭州日報訊 踏入西泠印社的圓洞門,沿著刻著“漸入佳境”四字的之字形石徑緩緩攀登,穿過古雅的前山石坊,凝結金石情誼的石交亭以及承載印學命脈的山川雨露圖書室,便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兩處建筑,看似樸實無華,背后卻隱藏著百年前印人以石為媒、以文會友的風雅密碼。
石交亭,是1912年由創(chuàng)社四君子之一的葉為銘倡議建造,為西泠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的建筑。亭額為西泠印社第二屆理事賴少其所題,寓意“結交金石”之意。“石交亭”三字,筆力蒼勁,筆勢開闊。杭人王毓岱在《石交亭記》中寫道,“所謂印人者,皆石交也。所謂社友者,亦石交也”,深刻地詮釋了“結金石之交”的美好寓意。在這里,印人們因金石而結緣,以石交友,共同探討篆刻藝術的奧秘。
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和2003年百年社慶前夕,石交亭曾兩次大修。如今,它是一座毛杉木六角亭,亭內正中擺放著一張石圓桌和四條石鼓凳,供游客休憩。在石交亭右上巖壁刻有篆書“靜觀”二字,為這里增添了一份寧靜與深邃。二字由社員李伏雨于1983年所書。所謂“靜觀”,是以平靜的心態(tài)冷靜觀察萬物,從中獲得自然的樂趣與內心的滿足。在這里,人們完全可以靜下心來,感受歷史的沉淀,領略藝術的魅力。
在石交亭后,一座青瓦白墻的建筑掩映于修竹古木之間,靜默矗立已逾百年。這便是建成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的山川雨露圖書室!吧酱ㄓ曷秷D書室,風月琴樽水竹居。”圖書室的匾額取自清人翁方綱題《常熟逍遙游》的前句。此處“圖書”二字,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書籍,在舊時亦有“印章”之意。作為印社第二處建筑,它以斑駁苔痕與褪色雕梁,訴說著文人雅集的流風余韻。
“此屋閱滄桑,幸比鄰竹閣柏堂,劫火猶留一凈土;同人壽金石,愿追溯秦符周缽,瓣香豈僅八先生。”創(chuàng)社四君子之一王福庵對此作有詮解。西泠印社社員、吳隱繼室夫人孫錦說,山川雨露圖書室為“同社諸子論文處”,并有詩“八千善本屬雙丁,蠹簡摩挲遍羽琌。乞與琳瑯拜嘉惠,倘教東觀讓西泠!
兩處建筑相隔不過十步,卻構成了印社最初的精神圖譜:圖書室是“藏”,藏古印、藏譜錄,更藏著印人對學問的敬畏;石交亭是“交”,交刀法、交心得,更交出“生死相托”的情誼。
在此駐足片刻,石交亭的石鼓凳猶存溫度,圖書室的案頭硯池似有墨香。當游人輕撫亭柱的“靜觀”刻字,或是凝視圖書室匾額的斑駁漆痕,觸摸到的不僅是百年木石的肌理,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金石碰撞中迸發(fā)的永恒光芒。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