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趙鶴茂 張旭 孫亦文
11月4日中午,天氣開始轉陰。黃春海父子和另外4名機手,飯碗一推就開著收割機下了田。
今年57歲的黃春海是金壇區(qū)指前鎮(zhèn)建春村種糧大戶。今年,春海家庭農場水稻種植面積3200多畝,在全區(qū)面積最大。
“前段時間天晴,周邊農戶的稻田基本幫著收完了。”趁著稻谷裝車,黃春海跳下收割機對記者說,他家的水稻這幾天開始收割,估計要到這個月底才能結束。
“今年不光柴油漲價,化肥、農藥和人工也跟著漲。不是規(guī)模種植,還真有些吃不消。”黃春海說。
12年前,黃春海一直以做瓦工為生。周邊村莊村民的二層樓房,很多是由他帶隊砌蓋的。
2009年,全省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在指前鎮(zhèn)啟動。先是東浦村,接著是建春村,一塊塊高低不平、塘溝相間的土地,經整治復墾成了成片的高標準農田。
看著村旁平整的田塊,黃春海有了放下瓦刀、扛起釘耙的念頭。一開始種20畝,第三年種300多畝,接著增加到500多畝。那一年秋收結束,他算了算賬,全年凈收入超過16萬元。很快,他又到相鄰的社頭村流轉土地1000多畝。10年不到,春海家庭農場種植面積就超過了2000畝。
“前年,水稻產量高;去年,價格賣得好。”黃春海告訴記者,糯稻畝產最高時接近1400斤,訂單生產每百斤最好時賣到188元。
“走種田這條路,人很辛苦。”黃春海話鋒一轉,但國家對糧食安全越來越重視,農業(yè)比其他行業(yè)都要穩(wěn)。再說,金壇區(qū)稻麥科技示范中心就在村里,可以跟著學到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
令黃春海欣慰的是,兒子黃偉也很贊同他的想法,在河北保定當兵5年退伍回鄉(xiāng)后,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正是兒子回來后的這兩三年中,家庭農場的種植面積又增加了1100多畝。
“種田再苦,一年加起來也就兩個月。”黃偉走上田埂說,就拿植保來說吧,一臺無人植保機一天可以作業(yè)500畝,3臺無人機2天就基本完成所有田塊植保。
在黃偉收割田塊不遠處,聳立著40多米高的5G塔,那是指前鎮(zhèn)、金壇區(qū)農業(yè)農村局與電信公司三方共建的全市首個“5G+智慧農業(yè)”應用示范基地的設施。
“進入這個塔的覆蓋范圍,手機信號就特別好。”黃偉說,開收割機等機械,他也許還要跟著父親學上好幾年,但說到科學種田,他肯定會很快超過父輩,他有這個信心。
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