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6月7日入梅以來,杭州降雨頻繁。據氣象部門統計,截至6月12日全市平均降雨量已達常年同期的1.25倍。
在與梅雨的“較量”中,杭州城管部門依托“一網統管”平臺,構建起“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智慧防汛體系。杭州市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極端天氣下,這套系統相當于給城市裝上了‘數字免疫系統’,不僅能快速‘排毒’,還能‘未病先防’。”
在杭州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的巨型屏幕上,923個智能雨量站的數據實時跳動,猶如一張覆蓋全市的“神經網”。這些裝備了高精度傳感器的監(jiān)測點,能捕捉到0.1毫米的雨量變化。
平臺還接入了氣象部門231個網格化預報分區(qū)數據,通過AI算法可提前3小時預測降雨趨勢。如6月10日7:40,系統預警顯示江南城區(qū)南沙平原片未來3小時將出現18.91毫米強降雨,相關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6月10日晚,屏幕上又出現提示:珊瑚沙雨量站記錄,當天降雨量達31.7毫米,其中8:00—9:00出現降雨高峰,1小時降雨量突破13.1毫米。
針對傳統防汛痛點,目前“一網統管”平臺已為全市180座隧道、30個易積水點建立“數字檔案”。每個點位都配備水位傳感器和視頻監(jiān)控,實現“CT式”全方位掃描。
“為每個積水點都制定了‘一點一策’方案!笔芯C合行政執(zhí)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就像醫(yī)生開處方,根據積水成因配備不同處置力量。方案細化到每個點位的抽水泵型號、沙袋數量、責任人聯系方式等。”
6月7日—10日,系統監(jiān)測到豐古隧道等6個點位出現短時積水,但深度均控制在2厘米以內。得益于提前布防,這些“小狀況”在萌芽階段就被消除了。
6月10日8:55,系統捕捉到蕭山區(qū)博奧路與金惠路交叉口出現積水險情;9:03,平臺第一時間啟動智能派單程序;9:06,交辦至蕭山區(qū)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處置;10:45,處置人員反饋積水處置完畢。“從發(fā)現到處置完成,不到2小時!”相關工作人員回憶。
市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一網統管”平臺最核心的“防汛大腦”系統,集成了氣象、水文等18類數據,實時掌握積水情況,并自動將信息推送給處置單位,及時跟蹤督辦、協調處置,快速應對消除短時積水。這種“平臺派單—現場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huán)管理,使防汛處置效率大幅提升。
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