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個人征信已成為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一旦失信不僅影響個人信貸,還會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日前,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后,“5月1日起只要結清欠款,就能立即修復征信”之類的解讀在網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fā)。這些網傳信息是否屬實?來看專業(yè)人士的解讀。
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長趙騰說:“網上流傳的‘5月1日起征信可以修復’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在征信領域沒有‘征信修復’的概念。根據《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任何機構和個人都無權擅自修改、刪除征信報告上真實、準確的征信信息。在征信數據出現(xiàn)錯誤、遺漏的時候,可以提起征信異議來進行更正,這并不等于征信修復。”
本次出臺的新規(guī),修復的對象是失信信息而不是個人征信信息!掇k法》第四條規(guī)定,所稱的失信信息是指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補充目錄中所列的對信用主體信用狀況具有負面影響的信息,包括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信息、行政處罰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那么,征信不良信息屬于《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的失信信息范疇嗎?
趙騰告訴記者,“征信報告上記錄的‘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為金融等活動提供服務,用于識別企業(yè)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評價信息。征信不良信息,主要是未及時還款、未履行擔保責任等信用記錄,不屬于《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的失信信息范疇。”
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員提醒,切勿被網上虛假信息誤導,應警惕“征信修復”陷阱,避免上當受騙。趙騰說:“如果信息主體的不良信息是真實、準確的,大家也不必慌張,切莫聽信不法分子‘征信修復’的騙局。這些騙局不僅無法解決您的征信問題,反而會使信息主體遭受財產的損失,若是采取了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等非法方式,還可能涉嫌違法犯罪!
徐州廣電記者:孟繁宇 郭瑞宇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