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套路多,轉賬須謹慎。對公賬戶原本是用于企業(yè)之間資金往來結算的專用賬戶,有人卻因私利注冊皮包公司、出售“對公賬戶”,使其變成電信網絡詐騙和洗錢團伙的高級“犯罪工具”。到頭來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還因觸犯了“幫信罪”被判刑。
“馬上從公司賬戶上支付300萬元給成都某商貿公司,相關手續(xù)后續(xù)再補……”去年6月,徐州某科技公司的財務周某突然被公司法人及總經理拉入一微信群,要求其立馬向成都某商貿公司轉賬。因微信頭像、昵稱與實際相符,周某并未起疑,遂按公司法人的要求先后將公司名下資金300萬元轉入指定的對公賬戶。
當天下午,公司法人收到轉款信息后詢問財務轉款事由,周某才得知被騙,公司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經公安機關偵查,2023年4月至6月期間,被告人蔣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仍在他人的指使下注冊成都某商貿公司,并將辦理的該公司銀行賬戶等信息出售給他人用于接收、轉移網絡信息犯罪所得。經公安機關查證,該賬戶收轉周某被騙資金近300萬元,蔣某非法獲利5200元。
銅山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蔣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仍提供銀行賬戶幫助他人收取犯罪資金,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已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鑒于被告人蔣某到案后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具有坦白情節(jié),自愿認罪認罰,有悔罪表現(xiàn),法院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guī)定,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判處被告人蔣某有期徒刑7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7000元,依法追繳沒收其違法所得人民幣5200元。
據(jù)承辦法官秦鵬介紹,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信息安全焦點問題,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段讓人防不勝防。對公賬戶流動金額較大,查詢凍結止付相對困難,是電詐犯罪分子流轉涉案資金的最新途徑,也是新近電詐犯罪產業(yè)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財務人員在處理轉款事宜時要時刻保持警惕,切莫輕信轉款指示,謹防上當受騙。
此外,廣大群眾也要提升安全意識,不要貪圖蠅頭小利出借、出租、出售自己的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以及微信、支付寶等支付賬戶,更不要為牟利注冊、出售對公賬戶,這些賬戶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于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行為,不僅自己遭受財產損失和個人征信負面影響,更有可能成為犯罪的幫兇,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范之心不可無,篤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拒絕為犯罪作“貢獻”,防踩法律紅線,是每一位公民應牢記的“防詐要點”。(記者 王彬)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loginbisaqq.com www.xjnnet.net,loginbisaqq.com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