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文/孫建清
近日,廣州市白云區(qū)教育局公布了一份2021年公開招聘教師崗位博士研究生擬聘用人員名單,其中一人因其擁有副教授職稱而格外受到關注。
同樣,因“跳槽”到中學而引發(fā)關注的還有深圳中學的教師羅天摯。羅天摯于2018年入職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系任研究助理教授。一年后,他加入了深圳中學。如何看待博士副教授去應聘中小學教師,一時眾說紛紜。對于知名高校教師選擇中學,大多數網友認為都是“錢”的事兒,其實這是相當表層的看法。
在我看來,真實的原因也許是他們基于自身科研能力的考量,不想被內卷,選擇離開“科研圈”而已。不諱地說,無論他們在跳槽之前的高校如何實力不凡,發(fā)表多少論文,有過多少課題,那都是過去式。此時此刻,他們只想放棄高?蒲、學術的約束機制,去尋找基礎教育的安靜與平淡。相對于高校而言,中學的教學、科研競爭畢竟要輕得多,許多跳槽的高校教師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棄高校而去。這與中學的月薪高低沒有多少關系,重要的是心靈、身心歸于平靜,用現在時髦的話說,跳槽中學是一種典型的“躺平”。
當下,媒體不斷爆出一些博士到中學甚至小學應聘,一些高校教師到中學教書的新聞,與此同時,若干年前還有“北大屠夫”之類的報道,意在突顯高學歷“低就”這樣的大材小用現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教師跳槽中學并不是一件壞事,更不必大驚小怪。
通常情況下,人,的確是往高處走,但也有往“低”處走的情形,這不應當視為反常。因為凡事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如果一個教師他覺得搞學術搞科研有壓力,競爭過于激烈,以至覺得活得并不自在,縱然努力也無甚建樹,他(她)自然會權衡利弊、審時度勢選擇退出,也就是所謂的學術退圈。
比如,那個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得很清楚,在北美做科研的7年時間里,他常常泡實驗室,寫論文,但這些工作帶給他的滿足感,遠遠比不上深中課堂上孩子們的一聲“哇!”所帶來的快樂。這一表白,充分印證了他已經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學術研究,學術研究這塊“冷板凳”的確也并非適合每個人。如此說來,換一個角度看,這正是一種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優(yōu)勝劣汰。很顯然,能堅持留在高校教學、科研崗位的教師,說明他們是迎著學術科研壓力而上的人,是對學術科研擁有更純粹熱愛的人,是中國科研領域的中流砥柱,也更有可能創(chuàng)造大的價值。
高學歷人才、高校教師向基層遷移,或者說越來越多博士、教授來教中小學,就目前而言,這只是個別人的選擇,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現象。每個人的喜好、性情和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不同,應該允許高學歷人才、教授隨著個人境遇、心境發(fā)生的變化而選擇職業(yè),“躺平”也是其個人的選擇,理應尊重。沒有永遠的學霸,也沒有永遠的教授。總體說來,現階段高學歷搶低學歷飯碗的現象遠未形成大勢,不必過度憂慮。
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