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近日,天氣持續(xù)晴好,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萬物復蘇,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等野菜也在郊野田埂邊陸續(xù)冒頭,無錫各大農貿市場、商超也有了它們的身影。又是一個吃野菜的季節(jié),相比往年,今春復雜多變的疫情形勢打亂了人們外出踏青采摘野菜的節(jié)奏。另外,今年野菜在規(guī)模化種植上有了“新動作”。
天氣回暖,野菜搶先上市
“這個周末有市民到桃園里挖野菜。”昨天,陽山桃園種植戶劉先生告訴記者,眼下正是野菜上市季,陽山種植區(qū)域相對多,野菜以薺菜為主,以往每年都有不少市民專門乘坐無錫公交608和611來到陽山挖野菜,桃園里、田間地頭到處有挖野菜、踏青的市民身影。
據悉,從前兩周開始,薺菜和馬蘭等野菜就已經開始上市了。記者在朝陽農貿市場上轉了一圈后發(fā)現(xiàn)薺菜每斤2.5元至5.5元不等,馬蘭每斤8元至10元,銷量都不錯。記者詢問了幾個攤販后得知,幾種野菜的日銷量大多在三五十斤。
年輕人工作忙碌,平時沒空逛菜場,不少人習慣在線上生鮮平臺下單后下班直接去取菜。上周五傍晚5點半,朱先生下班后在小區(qū)里的取菜冰箱取出了提前買好的菜品。“正好看到平臺推送了‘野菜嘗鮮’專題,我買了些馬蘭頭,還買了份香椿,100克要22.9元,雖然挺貴的,但孩子愛吃,就買來炒炒雞蛋、攤個餅。”記者在該生鮮平臺上看到,“野菜嘗鮮”專題里面不光有各種春菜的合集,還有菜單做法等介紹,很受不擅廚藝的年輕人歡迎。
市場上的野菜“野性”又有幾分?記者在山水西路一家果園里找到了一片野生馬蘭,仔細一看,這里的馬蘭頭才躥出來2厘米,和菜場里肥長的馬蘭頭相比還沒成熟。園主薛老伯告訴記者,一般市場上賣的薺菜、馬蘭、枸杞頭等野菜大多是大棚里種植的,野生的比較少。“附近農戶基本上家家都有野菜,都是自己家里吃吃,或者親朋好友來帶點回去。”薛老伯家在太湖邊上有一片地,除了種植了一些青菜、蘿卜等常見蔬菜外,還有兩三壟馬蘭,五六棵香椿。“因為家里人愛吃就隨手種了點,現(xiàn)在薺菜已經開花開始老了,馬蘭的話一茬一茬的可以長到6月份”。薛老伯笑著說,兩個女兒周末回家會讓她們帶點回去,有親朋好友來玩也會自己去地里挖點,等到醉李、楊梅上市后,來園子里采摘的客人也會帶點野菜回去,“現(xiàn)在大家喜歡綠色無污染的食品嘛,野菜還是很受歡迎的”。紅沙灣路兩邊的山林里還有野生的蕨菜和香椿,到了時令,附近的村民就會去采來嘗鮮。
挖野菜,享受的是鄉(xiāng)野樂趣
每年3月份,陽山、山水西路一帶,甚至小區(qū)里、公園里、馬路邊都會有老年人挖野菜的身影。對于老年人來說,清新鮮美的野菜,既是對曾經節(jié)儉歲月的撫慰,也是富足時光里心頭不舍的追憶。如今,也有不少年輕人喜歡挖野菜,他們更享受的是接近自然的野趣和對綠色食物的追崇。
五五是個運動愛好者,經常會去郊外跑步、越野。運動之余,她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挖野菜的好地方。春節(jié)假期,五五就和幾個朋友相約,在南泉附近的一個葡萄園里挖了不少野菜。“聽朋友說空著的地里自然生長出了很多薺菜,我們一群小伙伴就去挖了,很開心。”五五說,“雖說花三四個小時才挖到兩三袋是挺累的,但也有種滿足感,接接鄉(xiāng)野的地氣是種樂趣嘛”。
野菜挖得多了,五五也總結了不少經驗,比如最好不要去路邊或小區(qū)里挖,可能會打藥水;要去農村的自留地或果園里挖,那里的野菜通常比較肥。五五還分享了薺菜的吃法和儲存方法:“薺菜挖回去后要把根修剪一下,去泥洗凈后在水里焯一下,稍微放點鹽和油,十秒鐘撈出來,瀝干水分后放在速凍里可以吃幾個月。想吃的時候就拿一點出來,豆腐薺菜湯、薺菜炒肉絲、包薺菜餛飩等,都很鮮香。”
沈女士也喜歡挖野菜,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就經常陪著媽媽到鄉(xiāng)下去找野菜挖。沈女士笑稱喜歡挖野菜算是代代相傳,她的奶奶、媽媽、阿姨、嬸嬸都喜歡,一邊挖野菜一邊聊家常,發(fā)現(xiàn)成片的野菜地就會特別驚喜。兒子出生后,她就經常帶著兒子去體驗“春天挖野菜,秋天摘水果”的野趣,這樣也能拉近親子關系。
26日是周六,連著好幾個周末都加班的沈女士終于休息了,她迫不及待地跟家人一起去紅沙灣附近的一個小農場撒歡。這個只有300平方米的精致小農場堪稱現(xiàn)實版“開心農場”。“年前撒了一片薺菜籽,現(xiàn)在長得剛剛好。準備再撒點馬蘭、枸杞的種子,因為這些野菜生命力強,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養(yǎng)護。大家都喜歡這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不過營養(yǎng)師表示,野菜并非野生的就好,由于野生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不可控,因此食用的安全性也就沒有保證。而大棚里種植的野菜,不濫用催熟劑,其實和野生的在營養(yǎng)上也并沒有什么差別。營養(yǎng)師建議,市民在買這些春味野菜時,最好買個頭中等的,以免遇到催熟膨大的野菜。
規(guī);N植,菜農謹慎選擇
昨天,益家康蔬菜基地相關負責人殷曉丹介紹,今年他們基地暫沒發(fā)現(xiàn)有菜農種植野菜。如果要野菜規(guī);N植,經濟效益不穩(wěn)定是讓菜農謹慎選擇種植的一個原因。一則溫室大棚里水汽過足,二來采摘、挑選起來較為費事耗時。他以野菜馬蘭舉例說,野外的馬蘭基本無桿子,溫室大棚里桿子比較高、葉子也顯得肥,作為一項常規(guī)野菜,馬大嫂們寧愿選擇向菜市場門口提籃挎賣的老奶奶購買。另外,大多居民都只會把野菜當作“調劑”菜品,而非常規(guī)蔬菜端上餐桌。當天,他遇到幾撥人在田邊挑選野菜,走進一看,多為薺菜和馬蘭頭。殷曉丹表示在溫度日均白天15攝氏度以及晚上5攝氏度的時候,野菜生長較快。
他告訴記者,與他們小時候相比,如今新農村建設與城市更新項目步伐節(jié)奏加快,挖野菜地方相較而言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他提示道,春天是野菜的“主場”,水稻田埂上會有更多的機會挖到野菜。
惠山區(qū)精細蔬菜園區(qū)的種植戶這幾年開始把野菜規(guī);、溫室大棚化種植。“這些是紫背天葵,是新品種,也被稱作功能菜。”在其中一個蔬菜大棚內,萬壽河蔬菜基地負責人郜士團告訴記者,基地自2016年開始,專門劃出來一片區(qū)域種植薺菜、馬蘭、菊花腦等傳統(tǒng)的野菜,后來又加入了苦菊、芝麻菜、蒲公英,他們統(tǒng)稱為“功能菜”。跟當初相比,如今薺菜、馬蘭的銷量已噌噌地往上走。他分析道,眼下人們對健康更重視,是這些野菜的銷量不斷攀升的背后原因。盡管價格相比普通的蔬菜要貴上不少,每斤10多元,可仍有不少市民愿意為此買單。他們還把這些菜貼心地整理好以后,送進了市區(qū)幾個大型精品超市和賣場,不承想購買的市民數量超出預期,經常要去補貨。
“今年至少保證5畝野菜和功能蔬菜種植面積。”郜士團表示,因園區(qū)區(qū)域功能有所調整,原來專門的“野菜區(qū)”不復存在,但是市場又有需要,所以他們今年在野菜品種和功能性上與科技團隊合作進行了改進,除了常規(guī)野菜,紫背天葵、養(yǎng)心菜、芝麻菜等新菜品也將供應市場。
。ㄓ浾 黃振 潘凡/文、攝)
新江南網歡迎你/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