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fā)布公告,宣布2023年院士增選推薦、增選提名工作結束。這是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有“改變院士評選院士傳統(tǒng)做法”“落實回避制度”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值得關注。
院士作為我國最高學術頭銜和學術界殿堂級榮譽,如何確保遴選的公平公正,事關科研風氣。近年來,我國推動完善院士遴選評審機制、實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強學風作風建設,院士制度不斷完善。不過,由于我國院士制度起步較晚,院士評選仍存在一些歷史性、機制性問題,一些非學術性因素依然影響院士增選公平性。此前,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饒毅曾直陳院士增選弊端。評選亂象雖是個案,可一旦出現即會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嚴重損害我國院士隊伍的聲譽和形象。
今年,院士增選過程中出現不少新探索。比如,在推薦方式上,嚴禁推薦人推薦直系親屬和主要旁系親屬,“舉賢避親”的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院士增選中利用裙帶關系上位;在評選流程上,打破“院士評院士”傳統(tǒng),采取外部同行專家評選與院士增選大會選舉相結合方式,對候選人進行多方位評判,有效抑制賄選沖動,防止個別候選人操縱評選;在候選人資格上,規(guī)定黨政機關等單位負責人原則上不能作為院士候選人,這有助于防止行政權力干涉院士評選,更好避免“仕而優(yōu)則學”現象。這些新規(guī)定、新辦法、新變化,目的都在于扎緊院士增選的“入口”,排除非學術性因素對院士選舉的干擾,一掃院士增選中的不正之風。
讓院士頭銜回歸榮譽性,除了嚴把院士增選入口之外,也要在院士管理上作出新探索。這幾年,不少學者呼吁讓院士頭銜與各種利益尤其是非學術利益“解綁”。這種建議不無道理。從實際看,一些專家學者一旦評上院士稱號,各種學術非學術資源便紛至沓來,資源的富集也許對推進科研有一定推動作用,但物質利益與院士頭銜掛鉤過多過密,也容易讓院士頭銜變味、走樣。給院士頭銜含金量做做“減法”,逐步清除與學術無關的利益與資源,讓院士頭銜與物質利益適當“松綁”,有利于維護院士稱號的純潔性,更好發(fā)揮我國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作用。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