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梅催春動,萬象更新,又到喜迎新春時,無錫日報“新春走基層”專欄再次與您如約相見。在接下來一個月時間里,我們的記者將深入基層一線,走鄉(xiāng)村、入社區(qū)、進企業(yè)、到工地,用筆記錄時代鏗鏘前行的步伐,用心聆聽城市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通過“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真實呈現新春里那些奮斗的神采、創(chuàng)新的熱情、堅守的執(zhí)著、團聚的歡欣,讓讀者透過字里行間見證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的生動畫卷。敬請關注!
“濱湖區(qū)的一家單位食堂剛下單了一噸富硒大米,趕緊安排送貨。”1月24日一大早,宜興太華鎮(zhèn)橋涯村的農副產品公司里一片忙碌,大米、冬筍、咸肉等農產品,從這里發(fā)往無錫城區(qū)等地。村黨總支書記蔣鐘磊說,今年春節(jié)不一樣,村集體和村民們都收獲滿滿,而奧秘則是因為安徽的一塊“飛地”重啟取得成功。
氣溫零下5℃,宜南山區(qū)的水庫、池塘里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風吹得竹林嘩嘩作響。從宜興市區(qū)驅車抵達無錫最南端村莊太華鎮(zhèn)橋涯村,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作為“雞鳴聞三省”的交界之處,這里在2021年還是無錫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
在橋涯村委副主任王勇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飛地”一探究竟。這塊田位于廣德太極洞風景區(qū)入口處邊上。站在田埂上,王勇饒有興致地介紹:“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廣德桃園村,面前這座山名為獅子山,山形很像一只趴著的獅子,獅身屬于浙江長興,獅尾屬于安徽廣德,而山下這塊地是我們村的。”
聽到這,記者好奇地打開地圖查看,這塊地距離橋涯村委有近6公里,村里緣何會在鄰省有地?王勇解釋,橋涯村境內都是山林,以前的村民就來到附近的安徽境內開荒種地,一代代傳了下來。而近些年,由于路途遠,這些農田或廢棄或由附近廣德桃園村和長興三洲山村村民種植。
300多畝水田,對于耕地極度稀缺的橋涯村來說是個寶貝,如何變“廢地”為“寶地”?由于田地涉及三省農戶,要將權屬厘清可不是件容易事兒。“我家在那有3畝多地,當天三個村的領導和村民都到場,現場確認。”村民單孟根回憶。2022年,經過協(xié)商把一些“插花地”重新進行置換,最終橋涯村劃定成片的377畝耕地,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把土地流轉到村集體,打造高標準農田。王勇指著田間的一塊指示牌“國硒中心太華橋涯富硒稻米示范基地”介紹:“太華一帶是江蘇省唯一獲得認定的天然富硒土地,但由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fā)專業(yè)中心掛牌的示范基地,橋涯村是太華首個。”土壤富硒并不等同于種出的農作物富硒達標。為此,橋涯村與國硒中心合作進行土壤改良,水稻種植則聘請了楊巷鎮(zhèn)的種植大戶馬勇負責。食味值達到86,硒含量每千克0.7毫克,榮獲江蘇省好大米金獎……2023年,300多畝富硒水稻、百合等種植取得成功。
無錫市紀委監(jiān)委作為橋涯村的掛鉤幫扶單位相當給力。為開拓稻米銷售渠道,市紀委監(jiān)委駐村幫扶干部牽線搭橋,原生態(tài)、高品質的農副產品得到無錫君來集團、蘇南食材配送公司等單位的青睞,成為他們的供貨商。村里還專門成立了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把過去的區(qū)位劣勢變優(yōu)勢,鄰近三村協(xié)同發(fā)展,精選了三省34種特色農副產品對外銷售,請第三方檢測機構把關質量,如今橋涯農產品名氣越來越響。
一塊“飛地”讓小山村“活”了起來。“我們村干部就是銷售員,從上月底至今每天有新訂單。臨近春節(jié),百合我們都賣缺貨了。”王勇介紹。村民林興霞幫村里收購農產品的同時,還在抖音直播帶貨,在當地小有名氣。“這幾個月冬筍賣了多少斤?”記者問。“那哪能用斤來計算,應該說幾噸,有近4噸呢。”林興霞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臨近中午,村里的便民服務中心很是熱鬧。蔣鐘磊正在和幾位工作人員商量2月初即將和三洲山村、桃園村舉辦的三省聯(lián)誼籃球賽和拔河比賽。“我們三省三村去年設立了毗鄰黨建聯(lián)盟,平日里圍繞產業(yè)發(fā)展、森林防火等建立了常態(tài)化聯(lián)絡機制。”蔣鐘磊介紹,“現在國家正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我們三個村就要自覺做到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去年,橋涯村還專門投資50萬元對村衛(wèi)生室進行改造,輻射三省周邊村莊農戶。橋涯村村衛(wèi)生室的吳云鳳醫(yī)生經驗豐富,許多鄰省的村民都會慕名來到橋涯村尋醫(yī)問診。
村集體穩(wěn)定性收入250萬元以上,獲評無錫市特色田園村莊、江蘇省傳統(tǒng)村落……“2023年,橋涯村真正步入了開花結果的階段,三省交界的偏僻之地依然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蔣鐘磊信心十足。他算了算賬,今年農產品銷售利潤預計突破60萬元,再加上近40萬元的閑置資產盤活收益,同時帶動村民增收,與太極洞景區(qū)等聯(lián)動,發(fā)展“自然+傳統(tǒng)+紅色”的鄉(xiāng)村農文旅特色產業(yè),橋涯村的美好發(fā)展圖景值得期待。(記者 胡志杰、蔣夢蝶)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loginbisaqq.com www.xjnnet.net,loginbisaqq.com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