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4月12日,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重癥病房中傳出一陣輕柔的歌聲。
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躺臥在床,雖歷經(jīng)歲月風霜,仍可見優(yōu)雅的影子。女兒掏出一支新買的口紅,為母親眉心點上花鈿:“母親愛美,今天是她九十大壽,我特地買來口紅,現(xiàn)在不方便涂嘴唇,點在額頭也能聊作妝點。”
老人叫路歌,1984年被評為全國振興中華讀書活動積極分子,作為我市的唯一代表赴京出席全國職工讀書活動經(jīng)驗交流會而被《常州日報》頭版報道。
此前,她作為秧歌隊的腰鼓隊員曾參加開國大典,并投身抗美援朝。作為中央戲劇學院首屆畢業(yè)生,她甚至在離休后還參演了《編輯部的故事》等十多部電視劇。
出生于黑龍江、成長于北京的路歌,最終選擇常州作為終老之地。
女兒路迪告訴記者,盡管曾經(jīng)有幾次到其他城市發(fā)展的機會,但父母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常州。二老曾說:“選擇這里,我們不后悔!”
參加開國大典,投身抗美援朝
1949年10月1日,陽光燦爛。作為秧歌隊的腰鼓隊員,路歌一大早就化好妝,胸前佩戴著大紅綢英雄結,和隊員們來到天安門廣場。那時的天安門廣場規(guī)模不大,東、南、西三面都是雜亂的民房和牌樓。路歌站在前列,位置正對天安門城樓中心。
下午3時,28響禮炮直沖云霄,毛主席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鋪天蓋地的歡呼聲響徹天際。軍隊檢閱結束,群眾游行開始。路歌在“索拉索拉多拉多”的民歌聲中,用系著紅綢的鼓槌使勁地敲打腰鼓,時而平行旋轉,時而凌空虎跳,鼓聲時而舒緩時而激越。通過主席臺時,路歌看見毛主席向他們揮手。那個下午,每個人都心潮澎湃,每個人都淚光閃閃。
1950年11月,16歲的路歌作為中央戲劇學院的首屆畢業(yè)生報名參軍,義無反顧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路歌在鐵道兵文工團當文藝演員,為“最可愛的人”演出。
朝鮮的冬天是嚴酷的,最低冷到-40℃,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公路上數(shù)不清的定時炸彈嘀嗒地響著,敵機頻頻投彈,志愿軍住在潮濕的防空洞里,一摸一把霜。過封鎖區(qū)時,往往一路跑一路摔跟斗,有一晚路歌摔了24個跟斗。在戰(zhàn)火紛飛的三八線,在冰天雪地的清川江,在激流澎湃的大同江,在彈痕累累的平壤城,在敵機轟炸的牡丹峰,處處留下了她動聽的報幕聲和精彩的歌舞表演,戰(zhàn)士們親切地稱她為“戰(zhàn)地之花”。
彼之“四等站”,我之“福地”
1966年,路歌夫婦被安排到工廠車間工作和鍛煉。作為鐵路文工團的職工,他們有幾個城市可以選擇——株洲、南京、常州。最終,兩人選擇了常州,來到原常州戚機廠工作。
按當時的級別來說,位于常州市郊區(qū)的戚機廠只是個“四等站以下的小地方”。作為一名鐵路人,路歌知道這里是滬寧線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交通要道之上的魚米之鄉(xiāng)。更令路歌驚喜的是,古老的運河就從家門口奔流而過,相距不過幾百米。一家人駐足眺望,夕陽下,河面波光粼粼,片片白帆緩緩而過。自此,“京杭大運河”便從書本印象中走進了他們實實在在的生活。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路歌的人生也迎來了一次大轉機——鐵路文工團落實黨的政策,恢復了他們夫婦文藝工作者的身份,并考慮安排他們到杭州工作。經(jīng)過認真考慮后,他們婉拒了這個機會,仍舊選擇留在常州。
“戚墅堰雖小,但工廠大,運河更大。有了大運河和大工廠,交通又四通八達,物產(chǎn)豐富,文化發(fā)達,怎能不說是個福地呢!”在路歌心中,這里已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她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們在北京聽到有人提到古運河、提到戚機廠時,也感到十分振奮,我們?yōu)檫@個江南小鎮(zhèn),這個小小的四等站,這條古老的大運河而感到驕傲!”
在第二故鄉(xiāng),路歌煥發(fā)了自己事業(yè)的新春天。
路歌來到常州后從事圖書館工作。當時,戚機廠有1萬多名職工,有記錄的讀者達5000多人,廠圖書館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市先進工會圖書館。20世紀80年代“振興中華讀書活動”興起后,路歌以圖書館作為陣地,一年內組織了20多次讀書報告、書刊評論、文學討論、科普講座、心得交流、知識測驗、演講比賽等活動,被授予“職工讀書活動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戲劇是路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鐵路文工團時,她就演過《二七風暴》《十二次列車》等話劇。離休后,同學聯(lián)系路歌,邀請她到北京參加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拍攝,在其中飾演趙大媽(張國立角色的母親),與呂麗萍、葛優(yōu)、張國立和侯耀華等名演員“過招”。她憑借地道的京腔、幽默的語調,手搖一把芭蕉扇,演活了一位市井老太太。此后的歲月,路歌接連參演了十多部電視劇,包括《海馬歌舞廳》《樓上樓下》《派出所的故事》等。
醫(yī)養(yǎng)保障為先,搬家不換區(qū)域
見過世界之廣闊,路歌一家仍舊住在常州的大運河畔。
“常州是個宜居的江南城市。母親有氣管炎,這邊環(huán)境好,看病也方便。再說如今交通比以前更加發(fā)達了,一張火車票想去哪都不難。”在路迪看來,父母的選擇并不難理解,“市七院最早是戚墅堰鐵路醫(yī)院,看病十分有保障。為此,即使為了提高居住質量先后三次搬家,也始終沒離開過這個區(qū)域,F(xiàn)在,我們就住在離醫(yī)院100米遠的小區(qū)。”
路歌一家的信任沒有被辜負。2017年,路歌罹患阿爾茨海默病,意識出現(xiàn)混亂,半年后又出現(xiàn)糖尿病足,盡管當時病情很不樂觀,但在市七院內分泌科的精心治療下,腳保住了。去年11月,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路歌因繼發(fā)呼吸衰竭、肺部感染,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病房。在醫(yī)護人員的齊心努力下,闖過了一次次難關,才有了這場特殊的“九十大壽”。
幾年來,住院調養(yǎng)不斷,路迪看著醫(yī)院新大樓啟用,環(huán)境越來越好,治療理念也越來越新。針對老年人一體多病、多重用藥等問題,市七院老年醫(yī)學科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診療模式——以“綜合評估+團隊診療”為核心流程,讓患者一次就診,同時接受多個專業(yè)、多位專家的協(xié)作診療,從而改變病情復雜患者就診時需要奔波于不同科室求醫(yī)的問題,實現(xiàn)內科、外科等多學科、多治療手段相互融合,為老年人提供全面且便捷的診療服務。
像路歌這樣的老人們享受的,正是我市多年來積極推進“常有健康”“常有頤養(yǎng)”的成果。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18年,市七院增掛老年病醫(yī)院的牌子,2019年創(chuàng)成三級老年病醫(yī)院,2020年成為蘇州大學附屬常州老年病醫(yī)院。在新形勢下,七院積極落實“健康常州”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為老年病人提供醫(yī)療特色服務,進一步緩解老年病診療和照護服務的矛盾,有效提升全市老年病醫(yī)療診治水平,為老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提供新的健康服務支點。
(記者 李青 通訊員 七軒)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wǎng):loginbisaqq.com www.xjnnet.net,loginbisaqq.com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
點擊排行